少女旅行日記

我在台北打工換宿的小日子(一) 黎到台灣先發現自己好香港

這一個月旅居台灣,我住的地方是一間由接近一百年歷史的老房子改建而成的旅館加咖啡店。地下是咖啡店,二、三樓是客房。我跟老闆學沖咖啡,早上會幫忙沖幾杯給住客,下午通常出去玩。有一日我玩完一日返黎,咖啡店已經關門,我很自然地拎起本數簿,發現全日都冇賣到一杯咖啡。我就好驚訝問老闆:「今天一杯咖啡也沒賣出啊?」老闆就很淡然地回應:「對呀,今天星期一,比較靜。」我就一副很苦惱的樣子(明明不是我的店我究竟在苦惱什麼),老闆就笑我一回來第一件事是睇數簿,睇今日有沒有生意,好緊張賺不賺到錢。那一刻我才發現自己真的是好典型的香港人。
咖啡店不在旺區,人流不多,有寄賣一些藝術品,都幾貴,通常沒人買。咖啡一杯港幣25到40都有,不賣食物(其實也有賣少量手工曲奇),因為這間老房子被台灣政府列為歷史建築,不能開火煮食。就當是只賣咖啡的店好了,假日一天大約10杯,平日幾杯,或者完全沒有。旅館的房價在台北算略貴,約港幣一千蚊一晚,但經營成本也很高,因為老闆都用高品質的東西,沐浴露之類的都用台灣有機品牌,洗衫也用貴的洗衣方法(我不知道是什麼貴的方法,但總之不是一般一大機磅洗,是逐件計錢的),每間房都有古老的黑膠唱片機等等。反正我想說的是這間店,無論是咖啡店還是旅館,都不賺錢。老闆說收支平衡,打個和能繼續維持經營就好。
其實是不是只有香港人才會那麼在意賺不賺到錢這件事?我跟朋友分享睇數簿那件事,她非常有同感地說:「有日我在台灣食lunch,整間餐廳的食客只有我同男朋友,但那是正常的lunch hour,我第一件事也是想嘩呢間野會唔會就快執笠?」還有很多例子:行文創園區見到好多藝術創意商品第一件事就想:「嘩呢d野有冇人買架?賣呢d實賺唔到錢啦」、知道台灣人的每月平均收入大約得港幣7、8千又會想:「嘩賺咁少點生活呀?」、見到魯肉飯賣港幣5蚊又想問:「賣咁平究竟有冇錢賺?要賣幾多碗先夠?」滿腦子都是這種生意賺不賺到錢?點先可以賺多d?但台灣人好像並不是這樣想。老闆說覺得改建老房子這件事很有趣很有意思,所以就做了,而他也知道改建老房子本身有很多限制,也很難變成能賺錢的一件事,反正他覺得人快到40歲,擁有一家有質感的店也算是一種成就,不管賺不賺錢。
去年我曾經在台灣花蓮旅居一個月,那一個月我完全進入一個零購物慾模式,整整一個月除了吃的以外,就只買了一舊刻有「美好生活」的花蓮石頭當紀念品送給自己。雖說花蓮是鄉郊地方,本身真的沒什麼好買,但重點是,你每天去遊山玩水已經好開心,當你知道有些快樂不用花錢買,就自然不會想要那些花錢才買到的物質快樂。住在花蓮的人也一樣,當美好生活並不需要花太多錢,賺不賺錢,似乎不緊要。但回到香港之後,又打回原形,你在香港不賺錢那要幹嗎?人人都在努力賺錢。而賺到就想花錢。返工好大壓力,放工放假只想放肆吃喝玩樂瘋狂買,平衝心理。而且香港生活成本很高,百物騰貴,無法不去想賺錢這件事。今年換個地方,來到大城市台北旅居,以為生活可能跟香港差不多,但發覺台灣就是不一樣。台北生活也不容易,物價低,但薪水也同樣很低,只是很多台北人都並沒很在意賺不賺錢,看到滿街不賺錢的藝文青東西和小店就知道。
台灣就是有一種,能讓人覺得原來我們的生活真的可以不需要什麼,也覺得自己擁有好多好多的魔力。賺不賺錢,在這裡真的沒那麼重要。

更多台灣打工換宿相關文章

更多台北相關文章

更多台灣相關文章